習近平總書記強調(diào),著力糾治政績觀偏差。完善高質(zhì)量發(fā)展考核體系和干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。二十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要求,牢固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。廣大黨員干部要持續(xù)增強責任感使命感,努力把正確政績觀樹得牢而又牢、踐行得實而又實,不折不扣把黨中央各項決策部署落到實處。
政績觀正確與否,不僅影響黨員干部個人成長,更關(guān)系黨和人民事業(yè)發(fā)展。有什么樣的政績觀,直接決定著一個領(lǐng)導干部的選擇和作為。如果政績不是為了給人民造福、而是為了給自己“造勢”,那么想問題、做決策、辦事情就不會順應人民期待,只會用轟轟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實實的落實,熱衷于擺花架子、做表面文章。我們黨堅持把為民辦事、為民造福作為最重要的政績,把為老百姓辦了多少好事實事作為檢驗政績的重要標準。因此,為人民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、創(chuàng)造政績,應該成為每一位人民公仆的終身追求。
為民造福,心系群眾,俯首甘為孺子牛。樹立正確的政績觀,要自覺深入群眾、深入實際和深入基層,始終把群眾利益擺在首位。要以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精神境界和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歷史擔當,急群眾之所急,想群眾之所想,干群眾之想干,同人民想在一起、干在一起,以人民憂樂為憂樂,以人民甘苦為甘苦。以生命治沙的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;帶領(lǐng)當?shù)馗刹咳罕娡ㄟ^十幾年的努力,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孫后代的防護林,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豐碑的谷文昌……歷史和現(xiàn)實都證明,堅持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,始終涵養(yǎng)一心為民的公仆情懷,才能不斷創(chuàng)造經(jīng)得起實踐、人民和歷史檢驗的業(yè)績。
為民造福,心系群眾,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。為官一任、造福一方,都希望干一番事業(yè)、創(chuàng)一番業(yè)績,但干事創(chuàng)業(yè)要始終心里裝著群眾、凡事想著群眾。把人民擁護不擁護、贊成不贊成、高興不高興、答應不答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(fā)點和落腳點,始終同人民群眾保持血肉聯(lián)系,確保各項工作與民心民意合拍。人民的“樵夫”廖俊波,甘當群眾的“砍柴人”,是“百姓信賴的老大哥”,“幫老百姓干活、保障群眾利益,怎么干都不過分”,把群眾當親人,把工作當事業(yè)干,用心用情為群眾辦實事、解難事,改變了政和面貌,書寫了責任與擔當。敢于為民擔當盡責,踐行宗旨、堅守初心,校準使命、創(chuàng)造佳績,把群眾滿意度作為檢驗政績的評判標準,積極聽取群眾意見建議,方能把好事實事做到群眾心坎上。
一草一木當曉百姓利益,一言一行勿忘黨的宗旨。黨員干部必須樹立正確的政績觀,始終不渝地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,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(tài)度,積極投身到中國式現(xiàn)代化的偉大實踐中,認真履職盡責、埋頭苦干實干,既要做讓老百姓看得見、摸得著、得實惠的實事,也要做為后人作鋪墊、打基礎(chǔ)、利長遠的好事,立足實際、干在實處、務求實效。(張曉娟)